即使不是专业从事水净化相关工作的人,咱们热衷养鱼养花的普通老百姓,都应该听说过“自来水”中的“杀手”——氯。
因为有氯,所以自来水里会有刺鼻的“味道”;因为有氯,往鱼缸花盆里加水之前要“晒”几天;因为有氯,在重视饮用水安全性问题上,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安装水净化设备。
那么,水里的氯到底是怎么来的?
会产生什么危害?
又怎么才能降低氯的危害呢?
01
自来水除了H2O 为啥还有氯?
氯和水接触时,一般会产生“歧化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而起到灭菌作用的正是次氯酸,它可以先溜达到细菌表面,再直接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杀死水中的细菌就是通过次氯酸破坏细菌的酶系统而实现的。
就因为氯化法在对水消毒时的优势,它的应用依然最广。氯化法不仅处理费用低,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消毒方法;且水体在保持一定数量余氯的情况下,持续消毒的能力较强。也就意味着,在自来水通过城市水输送管道到达你家水龙头之前,可以保证水体的持续消毒。
目前我国的自来水消毒主要采用的还是氯化法,每用掉1.5吨氯气,可消毒100多万吨自来水。科学家们也尝试过许多净化水方法,比如紫外线消毒、臭氧处理水技术等,可这些技术不是成本过高,就是效果不理想。所以,饮用氯处理的自来水的历史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02
氯会带来什么危害吗?
最早在1974年,科学家就发现了经过氯消毒的自来水中会产生有害的“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即氯仿)、溴仿、溴二氯甲烷、氯二溴甲烷等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流行病学家发现膀胱癌、直肠癌以及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与氯消毒水的饮用量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
1985年,我国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就规定了三氯甲烷的最高浓度为60微克/升,2006年又将标准重新修订,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
放到生活在水里的小生命上来说,在局部换水的操作中,当鱼缸中的余氯浓度超过0.02ppm,就会鱼儿黏膜产生强烈刺激作用,超过0.1ppm,对敏感鱼类会造成致命威胁。
我们要对事实保持清醒的认知,虽然有人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但明确知道了有毒性,直接减轻毒素暴露,避免接触已知的毒素,不是更好吗?
03
怎样除氯最科学安全有效?
自来水中的余氯主要是通过净水设备中的活性炭来去除的。在大多数净水机中,除了PP棉和反渗透膜,还有活性炭作为一层滤芯进行余氯的过滤。不管是家用的中央净水器,还是商用的开水器中内置的净水部件,都可以进行氯相关化合物的吸附去除。
净水器活性炭滤芯的一种 ·
“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它具有强烈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作用,可将某些有机化合物吸附而达到去除效果。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很快而有效地去除自来水、海水、河水中的有害物质、臭味以及色素等等,使水质获得直接而迅速的改善。
并且这种过滤吸附过程多半是经过物理原理达成效果,并不会产生新的有害化合物或微量物质,从而让出水更加洁净。
但净水器一旦使用活性炭过滤也要注意:净水器中的活性炭滤芯一定要完成定时更换,并注意家用净水器所处环境温度不能超过40度,否则活性炭吸附量饱和后会在升温等条件下释放所吸附的有害物质,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一般活性炭滤芯可和PP棉滤芯同期更换,建议使用时间不超过6个月。